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户型千变万化 推动住宅更适人居

发表于2005-10-12
    客厅的兴起,小户型的热销等无不表明室内设计的变迁取决于市场需求的变化

大家买房后住进去时才发现,与自己生活最密切的莫过于户型。不过,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早期,户型没得选择,面积限制与设计标准造就了“八零住二”、“小天井”等不完美户型的诞生。进入商品房年代后,大家想要什么户型,就有什么户型。从“小厅大卧”到“大厅大卧”再到“大厅小卧”,从“单卫”到“双卫”,从“封闭式厨房”到“敞开式厨房”,从“x居”到“x居半”,从“大户型”到“小户型”,从“平层”到“跃层”……户型的变化层出不穷,而这也正印证了北京楼市的进步。 
 
    户型经过不断改良,功能更加齐全,布局更加合理

「15年前」“八零住二”和“小天井”

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王昀回忆说:“上世纪80年代末、90年代初执行的是配给制,单位买了房后再分给职工,干部按级别分,不同级别对应不同的面积,普通职工则按家庭人口来配给。有些单位买的房不够分,还出现几户住一个大套间,几家共用一个厨房的情况。”

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四所执行主任建筑师刘杰参与过上世纪80年代的住房设计,她谈到早期户型设计时说,“因为是福利房,所以北京市有一个统一的设计标准和面积限制:一居42平方米,两居56平方米,三居73平方米。且最初没有客厅,进门只有一个窄窄的走道,走道两头便是卧室。后来把走道加宽变成内厅,可以用做餐厅,做到了食寝分离。但没有门厅没有窗户,要通过厨房与内厅间的玻璃隔断间接采光。”据了解,因为这批住宅是标准单元,结构形式都是六层砖混结构,其图纸就作为当时的标准进行推广,叫做“八零住二”。据刘杰介绍,“北京当时为了节约用地建造了不少塔楼,但塔楼只有一面采光,进深大会造成房间黑,所以有一批塔楼就在中间加开了天井采光。由此也有了‘小天井’的说法”。

[10年前]“小厅大卧”转向“大厅小卧”

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,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住宅设计标准也产生了一些新变化。

1986年国家计委颁布的《住宅建设设计规范》中,没有规定住宅必须有厅。到了1999年建设部修订的《住宅建设设计规范》才明确提出“每套应设卧室、起居室(厅)、厨房和卫生间等基本空间”,同时还提高了原来房间使用最小面积标准。

而北京早在1995年《北京市“九五”住宅建设标准》颁布时就有了厅的概念,面积标准也比“七五—八五”期间有了提高。

据《北京市“九五”住宅建设标准编制说明》显示,由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住宅市场没有完全形成,住宅建设面积标准还应有一个限度,但标准有所提高。

刘杰说,进入了市场经济后,面积标准也不像以前那么严格了。后来,随着住房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,面积限制被取消,建筑师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,老户型则被更为人性化的新户型所取代。

此时最大的变化是客厅。暗厅改明厅,面积扩大到12平方米以上,这才有了真正的客厅。再往后,随着人们社交活动的频繁,居住者越来越注重卧室的私密性,于是户型设计开始由“小厅大卧”向“大厅小卧”转变。普通住宅客厅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,卧室较大的也不过15平方米。接着,原来的一个厅变成了二个厅———客厅和餐厅。

另外,大户型也开始兴起。150———180平方米的大三居成为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主流产品。王昀说,不过,此时市场对年轻人的购房需求却有所忽略。

[3年前]“小户型风暴”席卷京城

2002年是北京房地产市场掀起“户型革命”的一年。这一年,位于广安门地区的荣丰2008推出了二期“非常男女”。这是京城首家小户型公寓,主力户型15.27———29.25平方米,没有厨房和客厅,一间屋子带一个卫生间,每层4梯39户,有点像“酒店客房”或“宿舍”。这个新产品的出现,降低了北京购房门槛,低总价受到年轻人的狂热追捧。“非常男女”当年连获5次北京房展会销售冠军,2000多套房一售而空。从此,小户型成为京城楼市一个重要的品种。

北京荣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陈敏告诉记者,这类小户型并非荣丰首创,其实在上海、深圳等地早就有了,叫做“单身公寓”或“青年公寓”,但北京当时还没有。荣丰吸取了上海等地的经验,看到北京年轻人强劲的置业需求,恰逢其时地推出适合这一阶层的住宅,因此取得了营销上的巨大成功。”说到这里,陈敏认为,小户型的出现是市场需求所致,是购房主体低龄化的结果。

因为热销,2002至2003年,北京掀起了“小户型风暴”。

荣丰三期“非常空间”继续主打小户型,在京城首家推出了“买一层、得两层”的概念。“非常空间”的主打户型层高5.2米,房屋被分为首层2.7米,二层2.5米的双层双厅双卫复式空间。而紧随其后的一些项目如绿景苑SOLO、蜂鸟社区、富顿国际公寓、炫特区、酷特区、北京五月等小户型楼盘,销售情况也都很好。另外,一些户型种类丰富的大盘也加大了小户型的比例,而这些总价低的小户型也往往比大户型最先售罄。

不过,在小户型热销的同时,大户型依旧占据了一定的市场,且户型越做越大,出现了三四百平米的超大户型和五百平米以上的“豪宅”。其功能设计更为齐全,集储藏间、工人房、洗衣机房、家庭活动室、工作间、地下室、露台、花园、车库等于一体,专门面向高端人士。就普通购房者而言,户型“大小之争”成了当时的焦点话题。

政策回眸

1986年,国家计委批准了《住宅建设设计规范》,当时没有规定住宅必须有厅,只规定“每套必须是独门独户,应设有卧室、厨房、卫生间及贮藏空间。”同时还对房间最小使用面积标准做了规定:双人卧室9平方米、单人卧室5平米方、兼起居的卧室12平方米。

1991年,国家统计局制定了《全国人民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》,监测指标中提出“到2000年实现人均居住面积8平方米,一户一套住宅‘。

1995年,《北京市“九五”住宅建设标准》颁布,其《编制说明》中提出,由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和住宅市场没有完全形成,住宅建设面积标准还应有一个限度,但标准比“七五—八五”期间有所提高。以多层住宅为例,一室一厅从42平方米提高到45至50平方米,二室一厅从56平方米提高到60至65平方米,三室一厅从73平方米提高到75至80平方米。

1999年,建设部修订了《住宅建设设计规范》,更名为《住宅设计规范》,明确提出“每套应设卧室、起居室(厅)、厨房和卫生间等基本空间”,并提高了原来房间(卧室、起居室、厨房、卫生间)的最小使用面积标准。

2000年,建设部出台的《小康住宅示范小区规划设计导则》,指出要把厨房、卫生间纳入重点设计范围,要扩大面积,做到明卧明厅明厨明卫“四明”。

设计探幽

生活方式主导户型变迁

未来户型设计将随需求变化而向个性化方向发展

在北京地产发展的15年当中,建筑材料、设备的更新及技术的进步对户型设计产生了一定影响。

最初的砖混结构由于砖的承重能力有限,一般只能做7层以下板楼。而采用框架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后,则能做高层塔楼。由于原来的承重墙承重变成了梁柱承重,因此可以打通墙体进行户型设计,使户型更加多样化。同时,由于框架结构多用现浇板,能做出面积更大的空间,如长度达10米的客厅。

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、建筑师王昀称,“户型设计和技术有一定关系,在艺术上,户型可以千变万化,但在实际操作中,技术则提供了其实现的可能性。现在都是标准住宅,所以有户型一说。”

其实,户型更多地和人的生活方式、行为模式相联系。同样的设备、材料和技术,法国人住的户型就和中国人不同,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同。王昀预测,未来的户型将往个性化设计方向发展,随每个家庭的需求而变化,目前有些户型预留一些空间让业主自行隔断,就是这一趋势的反映。

第三空间

办公设计个性化色彩加重

近年来出现了景观式生态办公室与Soho办公空间

据北京信邦房地产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张健介绍,最早的写字楼是传统的小型办公物业,中间有走廊,两侧分布着房间,面积都不算大,就像老式政府办公楼的科室,上世纪80年代全中国的办公楼都是如此。

然后出现了核心筒式办公楼,这是目前国内、外最流行的一种办公室户型,80%以上的写字楼如此。它比传统的办公物业进深大,达到8至10米,面积从几百平方米到上千平方米不等,空间弹性好,可以自由组合分割,电梯则位于楼体中部。

接下来出现了牛栏式办公楼,这在国内并不多见。它把电梯放到楼体一侧,旁边的各个办公室像养牛场的操作间一样一排接一排。这样设计提高了工作效率,但工作氛围及环境都不佳。

后来又出现了景观式生态办公物业,这种办公楼将室外动植物引入室内,写字楼内设庭院,很好地调整了人们的工作情绪。北京非典后出现的一些写字楼大都流行这样的设计,其内设花园,强调生态、健康,如银谷大厦,融科资讯中心等。

目前,北京又出现了一些个性化办公楼。如loft办公,就是由旧厂房改建而来,利用原来的高层空间做2至3层分割,这比较适合创作型公司,有一定的艺术氛围,如北京大山子798工厂。值得一提的还有Soho办公,这种办公室通常设在小型商住两用公寓、酒店或家里,是一种小型办公空间,最著名的如建外Soho,精装修带家具。
发表于2005-10-12
嗯,有理
发表于2005-10-19
上一页|1|
/1页